所谓的后摩尔时代,就是根据1965年摩尔提出来的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,性能和密度都要增加1倍。在这个基础上,他说每年增加1倍,十年以后,他说每年增加1倍的话,根本就没有赚钱的机会,十年以后,1975年就改成两年一次新技术的诞生,这样的话就可以可持续支持研发持续发展。到2005年,他说摩尔定律由于成本的问题恐怕很难走下去。后来他在两个会议上提出,技术走到2025年,他觉得走不下去了。所以摩尔定律的发展经过50、60年的历程,走得相当远了。
我们来看看现在把它定义为一个后摩尔时代,我个人觉得如果从摩尔当时的定义,从这两条曲线可以看到,红色的是英特尔的,另外一条是台积电的,我们可以看到从22纳米一路走过来,走到当今英特尔的10纳米,与台积电的7到5个纳米,我们可以看出来,在一个平方毫米上的晶体管的数量达到1个亿左右,如果走到7纳米、5纳米就可以到1.7个亿每平方毫米,有1.7亿的晶体管在里面。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说明原来摩尔说的,每两年晶体管的密度要翻一番,在这里显然是做不到的,我们看到两家龙头企业做不到,所以基本上放弃每两年晶体管密度加1倍的提法。所以我个人觉得,这是一个后摩尔时代的重要标志。
另外一个标志,就是制造成本,我们把台积电的数据拿出来看看,我们可以看到在0.13微米到28纳米这个区间,成本的下降是非常厉害的,基本上可以跟随摩尔定律的节奏。但是降到28纳米以后,进入20纳米节点的时候,我们可以看到制造成本的下降就非常艰难了,完全做不到成本下降了,质量不变。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是后摩尔时代的特征。